“阿姨,我能在白板下面画个小太阳吗?”8岁的小宝(昵称)握着黑色可擦拭水笔,仰头望向护士站,左前臂的支具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晃动,像只乖巧的白色小翅膀。
在北大医疗潞安医院骨科病房的第十五天,这个因意外骨折入院的小患者,用一支水笔与满屋医护结下特殊缘分。
护士站的白板中央留着半幅未擦净的云朵,下方空白区泛着淡淡水痕——这是专属小宝的“临时画板”。
每次作画前,他总会认真指着白板边沿确认:“画这里行吗?”“会不会挡住阿姨们的工作表?”得到护士点头后,才踮着脚开始创作。
那幅《天气预报》是他偷偷保留最久的作品:圆滚滚的太阳照着尖尖屋顶的小房子,云朵滴着雨点落在泥土里,绵延的山脚下是树木和花朵。
护士打开手机相册,屏保正是那幅扫描存档的简笔画,"小宝说这是送给我们的礼物,以后看见画就会想起病房里的阳光。"直到交班前,他才用黑板擦一点点擦去,像沙滩抹平涨潮的痕迹。
查房时,小宝总爱举起小天才手表“咔嚓”抓拍。这张照片里,护士长贾喜梅和护士韩颖楠把小宝夹在中间,三个人朝着镜头齐齐比出剪刀手。
没有精心设计的构图,没有专业的打光,只有三张绽开的笑脸——那是医疗关怀与童真碰撞出的,最纯粹的温暖瞬间。
暮色漫进走廊时,小宝正踮脚擦拭最后一角画痕。白板倒影里,护士们交接班的身影与未散尽的水笔痕迹叠成柔和的剪影。
在这个约定俗成的"画板"上,严谨的医学与柔软的童心达成了奇妙的和解——正如那些被小心保存的电子画稿,有些温暖不必永久留存,却永远定格在记忆的春天。